菲罗斯星、Philo与φίλος:爱、共同善、另一个自我和凝聚元素的自然之力

一开始看到“菲罗斯”三个字的时候还没联想到古希腊语里的φίλος,但看到第八章邱诺亚所开花店的名字是Philo这里就突然想起来了,并且第八章最后一节里的星际探索播报也点明了这一点。

 

在A Greek-English Lexicon中,φίλος含义如下:

φίλος,η, ον:beloved, dear; in Hom. and early Poets, one’s own

阳性:φίλος, ὁ:friend

阴性:φίλη, ἡ:dear one, friend

中性:φίλον, τό:an object of love

还有一个相近的词,φιλία:affectionate regard, friendship; the natural force which unites discordant elements and movements, opp. νεῖκος

 

由此衍生出许多词,如:philo-sophoi即“爱智慧者”,也是“哲学philosophy”的来源;还有philopatridomania,“对祖国的疯狂之爱”,或曰“思乡”;另外,“古典学”曾以philology/philologie表示,其出自φιλολογíα,意为“对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思想的热爱”,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第一个称自己为philologos(语文学者)。

 

陈斯一老师在《荷马史诗与英雄悲剧》中写: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专题阐述友爱的两卷,亚里士多德两次提到“朋友是另一个自我”这个说法。……“好人与朋友的关系就像是他与自身的关系,因为朋友是另一个自我(ἄλλος αὐτός),友爱也被认为是这些特征,而具有这些特征的人们就被认为是朋友”。……是在谈两个有德性的人之间的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谱系中,……德性友爱是双方最平等、最相似的友爱,从而是最高类型的友爱,它超越了缺乏和需要,指向对于善的分享。

……

希腊文φίλος[朋友],也可以译为“亲爱的”或“可爱的”,不过,它更加原始的含义或许是“自己的”,有时候甚至不带任何感******彩。……荷马史诗对于友爱的表现远没有停留在“基于自我保存的需要”这个层面,而是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的阐述一样,全面地呈现了友爱的各种类型和整体谱系,一直上升到最高程度的友爱。在《伊利亚特》中,最高程度的友爱无疑是阿基琉斯与帕托克鲁斯之间的友爱——帕托克鲁斯代替阿基琉斯出战,最终死于赫克托尔之手;阿基琉斯为帕托克鲁斯复仇,尽管他明知自己的死亡会跟在赫克托尔的死亡之后。……正如纳吉所言,帕托克鲁斯是阿基琉斯的“另一个自我”。

在友爱的问题上面,阿基琉斯与其他英雄的真正区别还不在于他对家人和朋友的真挚感情,而在于他能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属己之爱、在更加普遍的人性层面消解敌我之别,对特洛伊人表现出怜悯和善意,这集中体现为《伊利亚特》第24卷他对待普里阿摩斯的态度。出于对普里阿摩斯的怜悯,也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甚至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阿基琉斯把赫克托尔的尸体归还给他,允许特洛伊人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而这构成了《伊利亚特》的结局。

……

古希腊友爱(φιλιά)观念的外延是非常宽的,亲情也是友爱的一种;与友爱平行的观念是爱欲(ἔρως),而非亲情。爱欲的外延同样很宽,不同在于,各种各样的友爱更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联,带有更强的社会色彩,而不同层次的爱欲则更多反映了人性的某种纵向秩序,带有更强的自然色彩。更加根本地讲,友爱与爱欲的结构性区别在于,前者的对象对于主体来说总是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他/她”,而后者的对象对于主体来说则总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善”。

 

此外,φιλία还有“凝聚不和谐元素与运动的自然之力”这重意思,出自恩培多克勒。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中对其的介绍:

恩培多克勒假定自然中存在着两种力,他称之为爱和恨(也可以说和谐与争执)。它们就是导致四种元素互相混合后来又互相分离的力。爱的力导致元素相互吸引,形成某种特殊的形式或者某个特殊的人。恨的力导致事物的解体。因此四种元素是混合在一起还是互相分离,取决于出现了多少爱或者恨。事实上,恩培多克勒相信,自然中有一个个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显示着爱与冲突的循环。恩培多克勒以诗意的风格表述了这种永不停止的循环,他写道:

“这个过程在人的肢体里可以清楚地被看到:在一个时候,身体的各部分在生命洋溢的季节里通过爱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在另一个时候,残酷的争执把它们拆散,各自在生命的边缘上盲目挣扎。植物和住在水里的鱼、住在山上的野兽、展翅飞翔的鸟,全都是这样。”

这个循环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爱出现了,而恨则完全没有。四种元素完全地混合在一起,受爱的原则支配而处于和谐之中。在第二阶段,潜藏在旁边的恨的力量开始侵入到事物中,不过此时爱依然比恨多。在第三个阶段,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各个微粒陷入不和,开始分离。在最后的阶段只呈现恨,土、气、火、水的所有微粒都各自分离,各归其类成为四组。这时诸元素在本类中各就各位,准备在爱的力量回来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再一次开始新的循环。这个过程不断持续,永无止境。

 

以下是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

地球覆灭,而菲罗斯星诞生,“我”可能是其中关键所在:菲罗斯星或许是“另一个自我”。

而千百年后,能够阻止菲罗斯星衰败的,可能又与“凝聚不和谐元素与运动的自然之力”,也就是“爱”有关——“我”与各位男主的故事收束于此。

菲罗斯星,一颗与爱、善和团结有关的星球。

从地球这一封闭世界到无垠深空里的菲罗斯星,一个与爱、善和团结有关的故事。

文章来源:{laiyua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以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